2025-08-07,历史学家许倬云在美国逝世,享年95岁。
许倬云,从事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研究,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史学大家之一,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讲座教授。代表作有“古代中国三部曲”(《西周史》《形塑中国》《汉代农业》)、“中国文化三部曲”(《万古江河》《说中国》《中国文化的精神》)、“文明三书”(《世界何以至此》《我们去向何方》《三千年文明大变局》)及《经纬华夏》等。
许倬云早年致力于上古史研究,晚年则聚焦“大历史”,他的作品中,不仅展现对中国的关怀,也包含着对全人类的关怀。观其一生的研究脉络,可以用他在《历史的钟摆》中,对记者李菁说的那句话作为总结:
“我要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

历史的钟摆
李菁 著
上海译文出版社 火与风 2025-7
许倬云1930年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自出生起,就患有肌肉萎缩,致使其手脚弯曲。时值战乱,许倬云随家多地辗转,1948年底,他跟着二姐许婉清夫妇搬到台湾。
![]()
许倬云(右1) 摄于1953年 台北
许倬云和历史的缘分,真正开始于1950年。那一年他从台大外文系转到历史系,辅修考古人类学。当时最吸引他的,就是上古史和秦汉史。“中国传统的读书人,通常是从春秋时代,从《论语》《孟子》起步开始读书的,之后再看《左传》《国语》《史记》。”许倬云说,“自然而然,无意中已经打下上古史的基础。”
许倬云聚焦上古史的《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就是《左传》《战国策》《史记》阐发而来。《形塑中国: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在古史传记中选取了春秋、战国间的大约七百人,追踪这些人社会地位的变化,以社会流动为核心,考察了中国古代早期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聚合。
![]()
形塑中国: 春秋、战国间的文化聚合
许倬云 著 杨博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8
如果说在台湾大学的求学及研究经历,是他研究中国历史的基石,那么芝加哥大学的求学经历,就是他“从世界看中国”的种子。
1957年,许倬云在芝加哥大学的“东方学研究所”读书,彼时研究所中名师云集、群星璀璨,但所内研究大多集中在埃及与两河流域,中国古代研究只占据了一小部分。
许倬云在研究所里学习了两河文化、埃及文化的发展与起源,对两种文化进行了对比,理解了文化与文化间的差距。这引发了他对于中国黄河与江汉流域互动的思考,在《万古江河》中,他讨论了北族进入中国的过程。
他发现,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与中国文化占有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从“中原”的出现,中原变成了中国,“中原的中国”慢慢扩张变成“中国的中国”,然后慢慢将四邻吸收进来,通过文化上的交往以及势力范围的扩大,变成了“东亚的中国”,然后在亚洲范围之内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亚洲的中国”,再经过百多年颠簸与蹒跚进入世界,成为“世界的中国”。
![]()
万古江河: 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许倬云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理想国 2017-11
《经纬华夏》中,许倬云也跳脱出了中国文化内部演变的叙述,以“大历史”的观看视角与思维方式,对华夏内外的历史互动进行了全新的归纳排列,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在叙述中,许倬云借由对中国地方性文化如何交缠为一,以及中国如何应对来自世界之冲击的细致分析,最终揭示了华夏文明能够延续至今,并将绵延永在的核心与奥秘。
![]()
经纬华夏
许倬云 著
南海出版公司 新经典文化
新经典·有象工作室 2023-9
1960年,许倬云推拒了五份美国的工作邀请,回到台湾大学任教。1970年,他迫于时局,选择定居匹兹堡。
![]()
摄于1965年 台湾大学 许倬云时任台大历史系主任
许倬云自此在美国学习工作生活了60余年。他将自己东西方历史研究的学术背景与在美国社会的亲身经历结合起来,以极为精简的文字,写成了《美国小史》,书籍介绍了美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军事等方面近300年的历史。他在附录中回顾了中美关系史,并就中国经济建设发出了建言。
![]()
美国小史
许倬云 讲授 冯俊文 整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4-8
历史学以外,许倬云还是一个敏锐的美国社会生活的观察者。《许倬云说美国: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将他在美国客居生涯中印象深刻也值得回味的人、事、地、物生龙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与此同时,许倬云将这些鲜活的记录摆回它们所属的文化、制度与社会脉络之中,追溯这些经历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历史源流,讲述从“五月花”号到特朗普的美国发展,以及近年来的衰败、冲突与问题。
![]()
许倬云说美国:
一个不断变化的现代西方文明
许倬云 著
上海三联书店 理想国 2020-7
在“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下,许倬云以一颗“做学术界的世界公民”的冷静的心去观察着世界的种种关口。《天下格局:文明转换关口的世界》中,他看到了全球化的种种问题,也给出了自己的方法论。他指出,中国传统“以人为本”的思想、“世界大同”的理念,应该成为构建未来世界发展的重要理论资源。
面对日益混乱的世界,一位94岁老者始终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展现着对当下的急切呼吁与未来世界的殷切期望:理解中国与世界的不可分割性,世界需要中国,中国也需要世界。
![]()
天下格局:文明转换关口的世界
许倬云 著
岳麓书社 博集天卷 2024-8
93岁时,许倬云在病痛中写下了,“我愿意在离开这世界以前,尽一份该尽的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做一天教员,跟大家谈一次话。”
时至今日,谈话的机会不会再有,但“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的大历史观,将持续影响着人们对文明演进、全球格局的思考。许倬云以毕生学识搭建起跨越中西的认知桥梁,他笔下对世界困局的剖析与对文明共生的期盼,是始终珍贵的思想遗产。
*许倬云先生著作等身,以上仅选取部分,未完整呈现许倬云先生所有作品,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补充~
编辑 | 邓文静
统筹 | 钱琪瑶
*本文为BOOK方物独家原创内容
未经BOOK方物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转发